用QQ咨询

 

聚焦“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徐建勋         时间:2016/6/28

资料图片

     高层次人才是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特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郑州市委、市政府为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聚集转型升级新动能,不失时机推出了“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聚才计划实施一年来,海内外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积极反响,取得的初步成效鼓舞人心。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天地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文明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人才集聚、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已经积累形成了六大比较优势:一是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架构初现。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加速形成。四是创新创业链条日趋完善。五是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凸显。六是政务服务优质高效。

资料图片

    郑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依托产业集聚人才、创新体制成就人才、优化环境留住人才”的要求,初步形成了《郑州市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实施意见》1个主文件和《郑州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施办法(暂行)》等7个配套文件的“1+7”政策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投入40亿元,围绕郑州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和新材料、生物制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加工、现代金融、高技术服务等“4+6”战略主导优势产业,以及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力争重点引进1000名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100个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团队;培养200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家;汇聚50名以上“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内顶尖专家型人才。

【突出一个重点】
   
以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为重点,紧密围绕郑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前沿领域、紧缺专业、重要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现产业聚集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

【发挥两个作用】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优化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和规划,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聚集成长的生活、工作、学术、舆论等社会环境;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确立企业在引进、培养和用好领军人才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打好四个基础】
    一是建好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
主要包括加快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基础设施和平台资源,力争将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市引智创新基地、引智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引智创新综合试验区,全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国家级人才特区;加快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到2016年底全市建成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使其成为郑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的集聚地。二是健全领军人才选拔使用的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人才、实施尖端人才柔性引进“双百计划”、本地人才创业开发计划、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计划等,形成分层次、多渠道、自下而上的人才引进培育工作格局。三是完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积极打造招才引智交流平台、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产学研政资介合作平台等,为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科技与金融服务。四是创造有利于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通过建立健全“一站式”服务、创新配套服务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领军人才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在引进方式上,
从过去“政府主导、个体引进”为主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项目带动、注重效益”的人才(团队)多元化、立体式开发转变,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统筹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二是在政策布局上,从过去“单一化”政策体系向“系统性”政策体系转变,从人才引进安置,到项目研发、孵化、成长,再到项目产业化、上市发展等各个环节,涵盖了人才和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三是在激励政策上,改变过去财政资金倾向于点对点支持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弊端,梳理、整合市本级正在执行的支持企业科技研发与技术提升、促进工业结构转型等涉企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我市的股权投资资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作用,整合资金力量,把支持政策放在创新创业一线、布局在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四是在机制创新上,从刚性引进为主向刚性、柔性引进并重转变,拓展引才视野,拓宽用人渠道;五是在培育方式上,从注重引进向引进与培养并重转变,既加强紧缺人才、急需人才的引进,也着眼于长远,自主培养领军人才,同时屏弃传统单一的理论培训、知识更新方式,而是采取“人才+产业”、“人才+项目+平台”等方式历练人才、激活人才;六是在服务体系上,从“粗放联系”转向“量身定做”,不仅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还提供孵化场地、住房保障、安家落户、医疗保健、保险接续、子女入学等全套政策保障,让人才透过政府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实实在在地感受一座城市的风格和发展空间;透过政府的工作定位和工作职责,真正体察一个地方的生态魅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引进培育领军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郑州市围绕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服务保障链的高度有效融合,突出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打造形成有效的信贷支持体系、多元的融资服务体系、高效的投资支持体系,从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资金金融支持、上市融资奖补、科技支持、用房支持、生活服务及其它支持政策等共10个方面34项具体激励政策。

资料图片

    2015年7月,郑州市根据《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和《郑州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施办法(暂行)》政策精神,面向全球发布“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才公告,引起广泛反响。2015年度首批受理申报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10个,经严格的资格审核、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环节,最后入围个人(团队)101个,其中,创新创业领军团队29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72人。引进人才的层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主要呈现“两高、三强”特点:

【两高】
    一是行业知名度高,本次入选的领军人才(团队)中,拥有“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2人,有剑桥、哈佛等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30人,海外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领军人才48人,均是所从事领域的知名专家、行业标杆。二是产业融合度高,101个人才(团队)申报的项目与我市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高度契合,为我市打造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大产业支撑体系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中电子信息类项目25个、占24.8%,新材料类项目23个、占22.8%,生物医药类项目23个、占22.8%,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类项目14个、占13.9%。

【三强】
     一是科技研发能力强,101个人才(团队)在各自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成果积累,项目实施后能迅速提升我市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申报的项目中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技术成果的52个,创新性较强的项目49个,拥有专利技术700余项。二是成果转化能力强,101个人才(团队)核心技术成熟、配套技术完备、产业化方案可行,能够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其中已在郑创业个人(团队)58个,占57.4%,已达到批量生产条件的项目38个,实现规模效益的科技型企业11个。三是项目带动能力强,申报的项目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市场前景广阔、行业竞争优势明显,项目落地后可以带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速冻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特别是邵国胜、张铁岗等院士、专家领衔团队拥有的核心技术,不仅填补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空白,而且提升了我市相应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016年5月10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2015年度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暨2016年度人才项目引进发布会,对2015年度入选的101个人才(团队)进行命名表彰,并颁发项目扶持资金牌,共计发放项目扶持资金3.2亿元。面向全球进行发布的2016年度“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才公告,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际商都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引进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现代金融、高端服务业等战略主导优势产业和航空经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2016年全年力争引进20个以上创新创业领军团队,2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与之相配套,将为各类领军人才(团队)提供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8亿元,其中单个项目最低扶持50万元、最高扶持1亿元。

  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以人才聚集带动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促进人才聚集。郑州转型发展和国际商都建设的光明前景值得期待!

(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