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毒跑道”事件持续发酵,一些涉事学校已开始拆除“毒跑道”。有些地方学校的塑胶操场刚刚改造完,由于“毒跑道”事件不敢投入使用。
在事件定性和责任归属尚未有结论时就紧急拆除“毒跑道”,并不是一个常规的解决方式。多位专家指出,事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相关环境立法空白、标准滞后,如果想从根本上杜绝“毒跑道”,必须从完善立法入手。
6月15日,四川成都一民办小学请来铲车主动铲除塑胶操场。由于近期毒跑道事件频繁曝光,该校请来工人和铲车主动铲除塑胶操场,这是全国第一所率先拆除塑胶操场的学校。东方IC供图
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近日,发生在全国多地中小学的“毒跑道”事件引发持续关注。调查显示,导致“毒跑道”事件的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关环保标准,环境立法必须尽快完善。
为何检测结果合格
许多人难以接受一个结论:“毒跑道”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从事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余若祯博士对记者表示,“毒跑道”五花八门的检测结果,凸显了我国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的空白。
在国内,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型聚氨酯跑道是塑胶跑道的“主力军”。余若祯说,在TDI型聚氨酯跑道的疑似毒性成分中,未反应完全的游离态TDI单体对眼睛和呼吸道具有严重的刺激作用,可能引起呼吸道炎症。但无论是适用于室外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游离TDI的浓度都没有规定。
因此,即使目前对学校教室和跑道上方的空气采样检验“合格”,也不能说明这些区域内的空气安全无毒。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更加完善。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列出了包含187种化学物质的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名单,“毒跑道”疑似“元凶”TDI就列于其中。如果名单上的化学品进入环境,相关人员会面临严格的诉讼程序。
能否“一拆了之”
在对“毒跑道”处理尚未有定论的情况下,部分建有塑胶跑道的学校已开始紧急拆除跑道,此外,全国还有不少涉事“毒跑道”处于停用状态。对此专家认为,处理“毒跑道”不应简单地“一拆了之”,必须从制度层面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余若祯说,应先对是否有必要拆除进行检测、评估,拆除前充分论证后续整改方案。那些已着手拆除跑道的学校,拆除过程中还需警惕“污染物迁移和扩散”,把跑道表面的塑胶层拆掉后,暴露出来的沥青和表层土同样可能含有化学污染物。
立法难点在哪
专家认为,虽然标准的修订很必要,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应由国家部门统一协调,并以科学性和专业性作为支撑。
仍以TDI单体为例,深圳市的《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中规定它在预制橡胶卷材、块材或橡胶类防滑、填充颗粒中的限量为200毫克/千克。余若祯说,实际上TDI毒性很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今年3月发布的空气中急性参考暴露水平为2微克/立方米,短期暴露在这一浓度下就会有明显的呼吸道不适。因此安全的材料限量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
(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