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QQ咨询

 

文化产业能否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明天

信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程文超         时间:2017/9/20

   8月16日,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新华网 王威 摄

    新华网郑州8月30日电(程文超)函谷关名动天下,然而以其命名的函谷关镇却声名不彰。今年7月份,当该镇成功入选住建部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时,不少人对其感到十分陌生。

这个以雄关要塞命名的小镇究竟在哪里?有哪些特色?其主导产业怎么样?

8月16日,函谷关镇中心小学特色活动展厅。新华网 王威 摄

8月16日,函谷关镇《道德经》研习社第13次集中研习。新华网 王威 摄

函谷关下,倾听文化传承的最新故事

函谷关镇位于河南省灵宝市的东北部,面积62.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2016年,该镇GDP9.66亿元,人均纯收入13200元。

在距离函谷关不足5公里的地方,有一所颇具特色的学校——函谷关镇中心小学,2010年以来,该校逐步形成了“三读四讲一展演”的模式,即每天三读《道德经》,早饭后读、课间操前读、下午饭后读,每次5分钟;每周四次“今天我主讲活动”,每次一章;每学期一次《道德经》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

该校面积不大,校门的对联颇为气势,上联是“校倚函关,周秦风致犹存,欣逢盛世兴科教”,下联是“人崇道德,村寨学童纷至,适得良师育俊才”。由于是假期,校园十分安静。校长王鹏儒说:“在平时,这里每天早上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虽然诵读(《道德经》)的时间只有5分钟,但足以让孩子们受益匪浅。”8年来,除了考试、放假等日子外,该活动从未间断。

除了从娃娃抓起,函谷关镇还在今年年初成立了《道德经》研习社,组织教师和社会学者研习《道德经》。目前研习社共有60位成员,三个研习班。研习活动采用集中研习和个人研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研习每半月一次,由三个研习班轮流主持,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随机抽查几人接龙背诵《道德经》章节,二是主讲教师就指定章节按照“正音、释义、明理”的程序进行讲解和谈感悟,三是特邀嘉宾对大家的解读进行点评。

此外,为了检验诵读效果,2014年,研习社还推出了“《道德经》背诵等级认证”活动,定期对报名的师生及社会群众进行认证。比如在刚刚结束的本期认证中,共有270多名参与者获得证书,其中有10人因可以通背81章《道德经》而获得八级甲等证书。

8月17日,函谷关镇梨湾塬村《道德经》进村入户宣传栏。新华网 王威 摄

8月17日,函谷关镇梨湾塬村种植的葡萄。新华网 王威 摄

黄河岸边,探访“老子”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函谷关镇,几乎每个村子的墙上都有《道德经》内容,村民们对“紫气东来”“公孙白马”“鸡鸣狗盗”“玄宗改元”等典故颇为熟悉,几乎可以信手拈来。他们对《道德经》也颇为了解,有的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些经典名言。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管理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赞芳认为,函谷关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从不缺乏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它是中原与西北文化交流融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因此,耳濡目染之下,村民们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

灵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章江丽说,“这算是函谷关镇‘特产’吧”。她说,厚重的文化,充沛的阳光,宽阔的黄河,造就了这里淳朴的民风。千百年来,函谷关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勤奋的汗水和快乐的笑脸,将适合在这里种植的作物种了个遍,从最初的谷子,到后来的大枣,再到现在的苹果、葡萄、桃,让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充满着淳朴恬淡的果园风光。

函谷关镇梨湾塬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村里的墙上是《道德经》的名句名言,文化广场的一面墙上画着硕大的《百猫图》,画中的猫儿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村外的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晶莹剔透,馋涎欲滴。村边的公路上,不时有外地客商前来购运,其中竟有一位来自福建的客商。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瑞革介绍,梨湾塬村人口1500人,耕地3000多亩,基本上是黄土丘陵,以前浇地基本靠天。现在,自来水通了,手机有了,就连小汽车也增加到160多辆。张瑞革说,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林果,葡萄种了1300亩,每亩纯收入15000元。桃子种了600亩,收成也不错。

梨湾塬村相当整洁,没有鸡飞狗跳,没有追逐嬉闹,就连公路拓宽工程也格外顺利。该村一位村民说:“支书用高音喇叭吆喝了一下,大家就自觉清理自己的田间地头,甚至连补偿款都没问。”

梨湾塬村是函谷关镇的一个缩影,”函谷关镇党委书记樊志刚说,“函谷关镇辖下的17个村庄基本上都是如此,淳朴的民风、富裕的生活,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吧。”

   8月16日,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内的悟道馆。新华网 王威 摄

   8月16日,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的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新华网 王威 摄

文化产业,能否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未来?

在申报“中国特色小镇”时,函谷关镇提出的理念是“弘扬国学文化,打造道德圣地”。因此,与许多“特色小镇”不一样,函谷关镇的产业支撑是以《道德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不过,它能撑起函谷关镇的美好未来吗?

“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樊志刚说,千百年来,《道德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当地群众的血脉之中,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被《道德经》的文化精髓所滋养。

据介绍,目前,灵宝市在《道德经》的传承和传播、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拥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30余所,《道德经》研究机构8所,省级廉政教育基地1处。从业人员3000人,年培训20万人次。

“灵宝是道家之源,文化产业基础丰厚。”灵宝市副市长李广庆说,“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大。”

灵宝市政府数据显示,该市每年印刷《道德经》三百余万本,年产值2.5亿元;以紫气东来、老子青牛为主要题材的金银饰品系列产品年产值2亿元;以养生养老为代表的行业年产值2500万元;以“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天长地久薰衣草庄园”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年收入近4亿元;以《道德经》为题材的文化木雕木刻产业年销售额达1700万元;以民间艺人王蓬草、郭丽萍等人为代表的剪纸产业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

灵宝市市长何军认为,以《道德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灵宝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倾全市之力,全面推行“《道德经》+旅游”“《道德经》+农业”“《道德经》+养老”“《道德经》+养生”四种新模式,力争尽快把函谷关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全球知名”的《道德经》文化圣地。

“函谷关镇的明天更美好,这是我们的承诺,更是灵宝人民的期盼。”何军说。

                                  (责编:郭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