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QQ咨询

 

九次赴朝鲜扫墓,九年辛苦为“家”--记老战士们的好“女儿”张爱兰女士

信息来源:河南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袁抒 梁奇慧         时间:2017/5/27

老战士之家位于经八路与纬一路交叉口的省军区社区军民活动中心——一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社区。

在狭窄的楼梯里,既没有指示牌,也没有宣传栏。但是走到四楼,大片红色映入眼帘,各种老战士之家的活动宣传牌以及机构简介摆满了走廊两侧。穿过几间会议室,走到走廊深处,老战士之家的门牌就挂在那里。

在这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放置着八九个展柜,陈列着一些英烈遗物以及纪念书籍。各色活动照片、荣誉条幅、荣誉牌匾密密麻麻贴在墙上。

角落里支着两三只床,上面堆叠着一些被子。张爱兰说,有些老战士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晚上就在这里凑合着过一晚。

展览柜的遮挡让屋内十分昏暗,桌子上的一盏台灯是唯一的光源。

为了老人最大的心愿

带领志愿军去朝鲜扫墓,是张爱兰最自豪的事。

2016年926日,张爱兰率领扫墓团从郑州启程,途经沈阳、丹东,于2817时到达朝鲜。29日,扫墓团一行到上甘岭烈士陵园和黄继光学校开展扫墓交流活动,随后访问中国驻朝鲜大使馆。30日,扫墓团在平壤中朝友谊塔举行公祭活动并到开城烈士陵园祭奠烈士,随后到朝韩军事分界线,停战谈判场参观。

这是老战士之家成立以来第九次赴朝鲜扫墓。

“我的父亲张增德是抗美援朝志愿者老兵,他总想着见一见战友,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为了让更多像父亲这样的战友团圆,我建立了老战士之家。”张爱兰说。

一次偶然的会面中,几位老战士告诉张爱兰:“我们都八十多了,有一天能再到朝鲜,为战友扫扫墓,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希望你能实现我们的愿望,我们代表我牺牲的战友给你行军礼。”几位八十多的老人恭恭敬敬地站着给张爱兰行了一个军礼。

而一名老兵曾经是朝鲜战场上的一名卫生员,他曾亲眼目睹一位战友深受重伤后却宁死不肯拖累伙伴,“你把我毙了吧”,这是那位战友最后的话。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珍藏在张爱兰的心里,也成为她踏上了扣响赴朝大门的漫漫长路的动力。

张爱兰四处询问,到处托人,却屡屡吃闭门羹。“你可以去朝鲜大使馆呀”,一位记者的话点醒了无助的张爱兰。

“那时傻,别人给我推荐了一个人,说那个人有朝鲜大使馆的门路,不过需要打理费……前前后后,我去了北京八九趟。”每一趟都是带着钱去,带着失望归。

第七次去时,张爱兰身上的钱只能住一个地下室的潮湿阴冷小旅店。“花了半年多时间,出租车绕路啊、碰到黑车啊、被套冤枉钱啊……都遇到了。”

后来这个联系人“良心未泯”,直接将张爱兰拉到朝鲜驻中国大使馆门口,说剩下的只能靠她自己了。但是大使馆门口森严的守卫却让张爱兰越发无助,她坐在大使馆大门前的花坛上痛哭,“几万块钱全被骗光了,事啥也没做成,丢人啊……”

想起这些往事,张爱兰依旧声音哽咽,“困难时就想父亲,想想他83岁的时候还说;‘只要国家有风吹草动,我依然会端起战枪’”

奔波劳累的张爱兰当时已蓬头垢面,“我注重形象,我就想着咋也不能给国家丢脸,”张爱兰用花坛中喷泉的水抹了两把脸,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站岗的战士坚定地拦下她。说时迟那时快,一辆车向大门驶来,“我就学了戏文里唱的——拦御驾。”

最终张爱兰见到了朝鲜大使馆的相关负责人,负责人表示,“要去的话要以发官方文件,我们邀请你们过去,是免费的。”张爱兰担心被拒绝,急忙说,“这是个人意愿,与国家无关。只要让我们扫墓,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这天,张爱兰终于敲开了朝鲜驻中国大使馆的大门,也敲开了志愿军老战士赴朝扫墓的圆梦之门。

第九次赴朝扫墓,张爱兰在陵园向中国驻朝鲜大使李进一建议,“希望大使能够让中国旅游团走进墓地,哪怕是短暂的几分钟,让这些灵魂感受到祖国没有忘了他们,人民更没有忘了他,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李进一鼓励张爱兰,”你要好好建好这个家。国家应该感谢你。这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两国的桥梁。”

给下一代讲讲英雄的故事

“很多人不懂他们那一代人。社会上有种声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老人们以前想的是保家卫国,现在是老了,可是还想要把战友的故事告诉下一代。”张爱兰说。

老人们的愿望虽然很简单。可是这依旧难坏了张爱兰。张爱兰找到相关部门,可是负责人表示政府管不着,张爱兰又找到了一些公立学校,可是负责人又说政府没文件,张爱兰百般犯愁“我们不收费,就想让老人给孩子们讲讲……”

后来,张爱兰历经周折找到了一所私立小学——中方园小学。

听完课的第一天傍晚,一群家住附近的小学生们敲开了老战士之家的大门。

他们好奇地看着展柜里的东西。

“阿姨,我看过一个动画片,是说黄继光的。”

“那你们知道邱少云吗?他为了保护战友被大火烧死。”

“为什么要被烧死呢?”

“为了保护战友,为了胜利呀。”

“可是那也不能烧死啊……”

“如果他不被烧死,他的其他战友们就会牺牲,他在保护他们。”

……

“阿姨,白天听完故事后,我们去找老师了,老师和校长答应我们会常让爷爷们给我们讲故事。”

在一旁的老志愿兵激动不已,“这个校长好啊,今天晚上在老战士之家吃饭,爷爷给你们接着讲。”

孩子们听故事听到天黑,已经离开后,一个孩子又叫回所有人。

“立正,稍息!”“所有人向张阿姨行礼,行少先队员队礼!”那一刻,张爱兰的心里是无以复加的感动和惊喜。

一个家长给张爱兰打电话,说谢谢她,现在孩子更懂事了。以前孩子买的饭没吃完都扔了,后来他说他错了,可是他发现原来爷爷们那个时候那样苦,阿姨告诉他们要先感恩国家,后感恩爸爸妈妈。

“我是初中毕业,也没有啥文化,我就是觉得素质教育得从娃娃抓起,老人们身上有一种能够能够感染人的精神。老人们多给孩子们讲讲故事,孩子们好好去学习他们,那社会不就好了吗?”张爱兰说。

一个叫静静的小女孩有一次将她的朋友带到了老战士之家,那个小女孩转了一圈,说:“都是纸啊”静静赶忙纠正她,“那都是宝贝,先烈们留下的宝贝……”

“天地之间有杆秤”

常常有人评价张爱兰是“傻大姐”,他们认为张爱兰一分钱没赚到还不停倒贴。更有一些人会直接说,“傻蛋,你看看社会上有捡东西的,有捡钱的,哪里有捡爹的?”

在他们看来那些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岁的老兵无疑是巨大的包袱,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人认为张爱兰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当官发财”。

面对质疑甚至是污蔑,张爱兰很委屈,“当啥官啊,我一个初中学历的下岗女工。赚钱?这些年我从这个家赚了啥钱呢?”

这些年张爱兰确实在拼命赚钱。2008年,张爱兰卖掉了正在经营的超市,着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所有的开销几乎由张爱兰一人承担,为了让这个“家”可以存活下去,张爱兰曾经同时打四份工,老战士之家成立以来,她对这个“家”的投入已经超过五十万。在外人眼中,这个身高一米六左右的女人永远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患有冠心病,一回家就累瘫在床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逐步学会将别人的质疑置之不理。“改变不了别人,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既然我站出来了,那就做一些实事,做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让我们的英雄少留一些遗憾,多留一些幸福。”

一次,张爱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颤颤巍巍地问张爱兰可以把他的名字加入老战士之家吗?张爱兰高兴地表示可以。此刻,老人却迟疑了,“俘兵也可以吗?”张爱兰说,“当然可以,您也为国家做了贡献,想当年俘兵在战俘营升起中国国旗,很了不起。”电话那头传来老人抑制不住的嚎啕哭声。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热切邀请张爱兰到四川去,他希望可以“亲眼看看”这个给他们建家的人,“别看我眼瞎了,我的心很明。”

老将军王定烈亲自联系张爱兰,希望将他的名字写入老战士之家名册,他曾拉着张爱兰的手说,“你可要坚持下去啊,天地之间有杆秤。盖房子还是得要地基。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地基啊。”

毛岸英夫人刘思齐、原志愿军司令员邓华夫人鼓励张爱兰“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正是这些人,这些事给予了张爱兰支持下去的动力。

然而,现实依旧是艰难的。由于属于民间团体,老战士之家没有拿过一分政府补贴,一切开销用度几乎由张爱兰个人承担。

这段时间,张爱兰辗转于各种机构之间,希望能给老战士之家一个“名分”。然而,她在省民政厅备不了案,工作人员告诉她“没有办法备案,国家是有相关文件,可是省里面没有啊,您的精神很感人,可是我们要按文件走啊。”

几年来收集的五百余件纪念物蜗居在一个六七十平米的小房子中显得有点有点促狭。但张爱兰依旧很感激,“郑州房价太贵啊,这间房还是省军区免费提供的,帮了我很大的忙啊。”

而且,老战士之家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仍然有太大的限制。有很多档案不完整,烈士证不明确。有些抗美援朝老兵在农村老家生活后一直没有拿到补助。但是面对这些困境张爱兰除了叹息没有任何办法。

在这几次去朝鲜扫墓,张爱兰一行是以旅游团身份去朝鲜,第九次扫墓每人需要的四千多花费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兵自己掏钱。

“老战士朱格信曾赋诗一首赞美张爱兰

“这一个个的特许,我们的好女儿张爱兰,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

埋在朝鲜的阵亡将士她也牵挂在心里啊!

她曾多次带领扫墓团自费前往,

安慰那葬在异国他乡几十年的英灵,

每一次扫墓,她不知流出多少泪水呀!”

顺着工作人员口中的“后门”走下楼梯,拐到一个小院子,又由院子中的小门走到大街上。寒风中,张爱兰拢了拢有些泛白的红色衣服,衣服上一个小巧的毛泽东头像闪闪发光。



                                                                                     责编:雷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