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QQ咨询

 

做好学问,当好老师 ——记郑州大学商学院孙学敏教授

信息来源:河南经济观察网        作者: 杨晶茹 毛雪 罗碧         时间:2017/4/11

                                                             

“水温80度、水量180ml,滴!”见到孙学敏教授的时候,他正在熟练地操作着一款名为“即热式小分子水”的智能饮水机。他正在兴致勃勃地操作着一款名为“即热式小分子水”的智能饮水机。孙老师是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郑州大学现代产业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据他介绍,这款可以自主决定水温和水量的饮水机正是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团队组建的项目。

两年前,这个学生团队带着项目来到孙教授办公室,他们希望可以通过孙教授负责的郑大企业研究中心平台为自己的项目寻求一个上市融资的渠道。在孙教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搭建的“春华”、“秋实”资本论坛进行项目路演,对接到了创业需要的资金。   

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在2004年创建,自创建时起,孙教授作为中心主任帮助了很多创业者完成了创业初期技术和资金的对接。

 紧跟时代步伐 聚焦中小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许多中小企业获得了产权改革发展的空间,但却没有属于它们的新型的管理方式,导致很多企业虽然改变了国有的形式但仍旧解决不了国企效率难提高的实质性问题。

孙教授在1996年注意到这个问题,随后他便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专注于研究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管理创新结合发展的案例。他带领团队设计、征集大量的调查问卷,实际调研各类中小企业,从1998年到2003年,孙教授的团队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是国内第一套研究中小企业管理的——《中小企业营销问题研究——开放架构下的中小企业管理论丛》。这套书中的案例和理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以及研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014年,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后,国家便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孙学敏教授借助国家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机会,积极进入企业观察运作情况,借助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打造出了“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效循环的良性生态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的意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孙教授开始将研究方向放在了企业家办农业的课题研究上。“之前农民工为了生存都外出打工挣钱来弥补耕地带来的有限的劳动报酬,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农村的很多土地资源被闲置浪费了。”孙教授分析认为,现在农民工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开始返乡,可以结合企业家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高效率高质量的新型农业。

                                                             

重塑豫商名片 开辟豫商未来

2002-2004年,是孙教授的研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在研究的过程中,一些“河南人都是小偷”、“坚决抵制小区中的河南人”等的言论持续发酵。孙教授在出席会议时,常常会因为河南口音而被人嘲笑和讽刺,这些经历让他备受刺激和折磨。

作为长期研究经济学的学者,孙教授率先注意到了同样备受歧视的“豫商”团体,在深入豫商进行调查之后,他首次提出了“新豫商”的概念。2007年,他在接到了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出的关于重塑豫商形象的重要批示后,便开始对豫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为研究豫商课题组的组长,孙教授自驾车5万公里,带领团队先后调查17个地市、34个县,寻访了118位优秀的豫商,在实地的调研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一手的宝贵资料。创立了国内第一家“豫商研究项目资料库”,为豫商后期系列的研究打下了资料基础。历时10个月,联合70余位专家,110位署名作者完成12卷《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成果,这套作品被省内当做馈赠来宾的礼物,也被媒体誉为“宣传豫商的一张闪亮名片”。

                                                      

创新闯新路 遇见研究死角就兴奋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深入企业实际调研、与企业家谈项目……因为企业调研工作量大,孙教授常常在凌晨入睡,在天微亮时便起床安排新一天的行程,加上近年来国家政策倾向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多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需要理论的帮助和指引,而孙教授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理论的研究者,工作强度只增不减,但他却习以为常:“少睡觉、少应酬、不打牌、不喝酒,该有的时间就都有了。”

除了需要与时间赛跑,对于孙教授而言,更大的挑战是对一个个新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令他记忆犹新的是,首次研究豫商时,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的文献可以做参考,团队需要深入豫商之中总结规律和问题,但因为探索的未知性,团队常常会陷入思想的“死角”。

“每次遇到死角我就很兴奋,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突破口!”孙教授边回忆边拍着沙发激动地说,“对死角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因为在死角后产生的理论是完全来源于我们的原创实践。”

正因为始终坚持探索新的领域,孙教授的实践活动几乎都是在开辟前人未曾走过的路——首次聚焦中小企业管理问题、首次出版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理论书籍、首次提出豫商的概念……一个个富有前瞻性的议题的提出,是由于孙教授始终践行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研究原则。

注重研究方法 让学生主导课堂

2004年,正在研究中小企业的孙教授为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决定重新回到校园深入钻研。他成为了世界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的博士生。

“张培刚先生1945年在哈佛发表了一篇关于《农业与工业化》的博士论文,其中提出的‘在农业大国用工业化来拯救国家’的理论指导直到现在都还有可借鉴的理论。”孙教授说,当时的他没有直接被动接受老师的成果,而是捧着老师的书一遍遍地钻研老师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注重过程的研究方式也让他延续到了教学的课堂上。

2005年,孙教授开始在商学院教授西方经济学流派。“这门课中的理论都是被前人研究并且证明过的。”孙教授介绍说,“但是单纯的将各个流派的理论熟记于心对于研究经济学并不会起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注重自己思考呢?

就在孙教授苦思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这堂课上受益最多时,他想到了自己曾经研究老师作品时“注重过程”的方法,在研究可行性之后,他率先在商学院的课堂上开辟了“让学生主导课堂,让心灵奔向海洋”的教学方式。

                                                            

“孙教授教我们的时候,会让我们自己选择一个流派,深入研究某一流派是如何总结出最终成果的。在研究西方经济学流派诞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对相应的成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013级学习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张梦宇说,孙教授会对他们每一节课堂上做出的PPT展示进行细致地评分,让他们在每一阶段的研究中都能有明确的方向。

除了本科生的课程,孙老师还负责MBA的教学。他深入契合了MBA需要大量案例来教学的特色,将自己在平时研究中小企业的案例直接展示在课堂上。因为课程内容的新颖和实用,孙老师每次的课程都能获得满堂的喝彩。“‘做好学问,当好老师。’这是导师送给我的话,我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孙教授说。

 

                                                              


                                                       责编:郑漪菲